欢迎来到旬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

李邦靖——“永不脱缰的老黄牛”

[人物简介]

李邦靖,男,汉族,1952年5月生,高中文化程度,中共党员,原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党支部书记。他40余年情系百姓冷暖,心为百姓解忧,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,让穷山村变成小康村。2008年7月被陕西省委评为“郭孝义式农村党支部书记”。2010年7月被陕西省委评为“全省优秀共产党员”。2016年11月,当选敬业奉献类“中国好人”。

 [事迹概述]

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的李邦靖,在“村官”的位子上一干就是46年。46年的寒来暑往,他抱着“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干”的坚定信念,矢志改变村子的贫困面貌,46年砥砺前行,不懈奋斗,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。西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、富裕村,新农村建设示范村。

艰苦创业  大力发展支柱产业

“多年的实践证明,只有把群众的事当自已的事来干,把群众的事认真办,时刻怀揣一颗务实为民的心,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和认可,才能带领西头村谋发展。”这是西头村党支部书记李邦靖常说的一句话,也是他永葆本色为民服务的座右铭。

70年代,高中毕业的李邦靖先后放弃了成为咸阳市建筑公司职工、铜川煤矿工人、旬邑县商业系统干部的机会,回到“沟深路不通、村穷人心散、花钱靠贷款”的家乡——西头村当上了村会计。看着乡亲们住的是地窑,破烂不堪,吃的是杂粮,吃了上顿愁下顿,年迈的大队长对他说:“乡亲们能吃上白面馍,就指望你们这一茬青年人了。”这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,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:不拔掉村上的穷根,誓不回头,就是豁出命,也要让乡亲们吃上白面馍。

1972年,李邦靖当上了村上的大队长,当时村上没有一分钱的积蓄,吃粮还要靠返销,他便带领村上70多个年轻人成立了副业队,先后到附近的百子煤矿、永寿平遥煤矿挖煤,到马栏林场做工,到西安红旗机械厂拉砖,用靠卖苦力挣来的钱,为村上接通了水电、铺筑了一条砂石路、购买了一辆拖拉机、安装了一台磨面机,使村上告别了“点灯靠油、耕地靠牛、吃水靠挑、磨面靠推”的历史。现在回想起来,年轻时带着村上的小伙子外出卖苦力这段经历,是西头村的一个起点,也是全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,多少年来,村上的党员群众正是凭着这股子苦拼实干的劲头,才有了西头村的今天。

通过7年的艰难创业,村上终于有了一些积蓄,部分群众的日子也稍微有了好转,但是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。卖苦力虽然能救眼下之急,但还是跳不出穷坑,要想让群众真正富起来,就一定要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。

上世纪80年代初,党的改革政策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。他和村干部都认准了种苹果能致富,相信苹果一定会成为村上的“摇钱树”,于是计划引导群众发展苹果产业。但是刚迈出第一步就遇到了一件大难事。在选购树苗时由于没有经验,他们出高价为群众买回来的却是没有嫁接的实生苗,群众情绪非常大,部分群众要求立即退还苗木款,有的甚至要去法院告他。顿感委屈、窝囊的李邦靖拍着胸脯向群众保证:“即使我李邦靖倾家荡产、砸锅卖铁,也不会让大伙受损失。”他卖了自家当年的口粮,又在亲戚朋友处东拼西凑,凑了400块钱,聘请律师与苗木供应商打官司,经过6天的交涉,将苗木款一分不少地追回,全部退赔给了群众。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,家人也不理解,父母骂他是“败家子”,可他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。后来他请了县上一位技术员一同去山东联系苗木,在吃饭时,他把技术员安排到饭馆,自己则背地里啃冷馍、喝凉水。后来技术员发现了,坚决要求和他一起吃干粮、睡通铺。经他技术把关,当年,西头村从山东调回的两批苹果树苗成活率达到了100%。

此后的几年里,村上苹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到1990年,全村苹果面积达到1500多亩,人均一亩,成为旬邑县苹果起步最早、效益最好的村之一。全村果园面积现已发展到1760亩,建成优质贴字艺术果生产基地1000亩,苹果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。2008年,为了给群众开辟新的增收渠道,他又筹资建成了千头良种猪场和同兴养殖专业合作社,发展果园散养鸡专业户5户,使全村畜禽存栏达到1.7万只。同时,引资兴办水泥预制厂2个,砖厂1个,建设600吨苹果气调库2座,村上长期外出务工人员260多人,劳务收入达到140多万元。

开拓创新 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

能和城里人一样住单元房、走柏油路、洗热水澡、用节能灶,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,是乡亲们多年的梦想。他暗下决心: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让祖祖辈辈住在沟坡窑洞的乡亲们搬进新农村,过上好日子。为此,他和县乡领导专门到南方学习考察,制定了取南北民居建筑之长,建设单体庭院式结构新居的方案。为了花最少的钱搞最好的设计,他又通过各路朋友,多方打听,多次专程登门求拜专业人员,绘制了西头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图为了节约耕地,他通过集中规划新村,复垦老庄基,村上的耕地比以前增加了150亩。

建房时,村上把图纸交给群众,让各户自建。没想到,大伙却自发地把建房款交给了村上,要求村上统一管理、统一施工。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。农民一生两件大事,一是划庄基盖房,二是给娃娶媳妇。群众把盖房这件大事能放心地交给村干部,说明他们这些年的苦没白吃、汗没白流,乡亲们心里有杆称,真正把村干部当成自家人。为此,村上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,通过外出考察学习,聘请西安城市学院、咸阳铁道干部管理设计学院有关专家现场勘察规划,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框架。一期工程从2006年开始建设至2008年,先后建成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、又极具农村实用价值的单体式群众住宅191户,配套完成水、电、路、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;二期工程从2011年开始建设至2012年底,重点打造建成现代农民别墅区64户,并配套建成农民文化园,既方便群众操办红白喜事、发展农家乐旅游,又集中展示了古豳农耕和民俗文化,极大地提升了新农村文化承载力。在新农村建设中,村上也探索总结出一条“支部牵头、群众参与、统一招标、集中交款、规范建设”的新农村建设模式,使每户节约建设成本5万余元,深受群众称赞。

李邦靖说,负责组织给群众建房时,他压力非常大,觉都睡不好,昼夜坚守在工地,根本无暇顾及家里,老伴不小心摔断了胳膊,一个人在家生活起居不方便,他也顾不上去管,现在想起还有点对不起她。特别是在建房过程中,为建筑材料问题和供应商吵过架,因施工方案和工头“顶过牛”,得罪了不少人,有人劝他说:“这么大年龄了,这么干,划得来不?图个啥”?他当时就对他们说,图的就是圆群众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梦。

创新载体 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

为了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,他组织成立了村级文艺宣传队、锣鼓队、秦腔自乐班,把党的政策、社会公德等内容编排成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,利用春节和农闲时间在村上表演,并组织开展了以评选“和谐之家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“好公公”“好丈夫”为主要内容的“一创四评”活动,每年都要对评选出的“和谐之家”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,使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,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。同时,他通过不断完善“一事一议”制度,健立健全村“两委会”工作制度,积极培植骨干产业,带领群众发展生产,使村里民风淳朴、社会安定,西头村近40多年来未发生过一起群众越级上访问题。

这些年满脑子想的都是村上的事,群众也真正富了起来,村上步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。闲下来的时候,想到当年和自己面临同样机遇的人有的成了国家干部,有的成了企业老板,他心里也有过失落。但是看到群众富了,村上变了,自己倾注的心血,付出的辛酸,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,实现了当初做村干部的诺言,他说,一个字,值!

 

[编辑点评]

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如今的满头华发,64岁的李邦靖不曾挪窝的在村上一干就是46年,其中所有的心血和汗水,村民群众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他曾说,只要群众满意我,我愿意为大家服务到最后一天。一心为民,无私奉献,人们对他无比的热爱和拥戴就是对一位共产党员村支书的最高赞誉。(旬邑县文明办 燕晓锋 许莲)